查看原文
其他

专访|邱于真:诚实的呈现要表达的主题

邱于真出生于高雄,在台北求学成长,后取得纽约大学电影制作与互动多媒体艺术硕士,现居纽约,从事艺术创作。作品多以都市人的角度出发,以不同的叙事手法(摄影、录像、互动装置)探讨人身处异文化环境中的自我定位,以及情感上的疏离和熟悉感的微妙关系。2017年邱于真作品《美国境影》入选由中国摄影家协会信息资源部主办,影像国际网承办的《日常-心像》中外青年摄影师作品联展,通过本次访谈,让我们更多的了解邱于真,了解《美国境影》。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q0565wjjgdv&width=500&height=375&auto=0

邱于真:《美国境影》

Yu-Chen Chiu:America Seen


Q:影像国际网编辑 张双双

A:摄影师 邱于真


Q:“透过摄影,我与不同环境缓缓的交流。每到一个地方,我静静地看着、想着,时而闭上眼睛去感受,在适当的时机展开对话,按下快门。”是否正如您所说,用影像为媒介,诉说着自我内心的情感和故事?在这组作品中,您扮演者什么样的角色?

A:我不是个善于用言语表达的人,言语对我来说是一个很飘渺的词儿。在说话时,我需要一直想要怎么去表达想说的和要接的话。 所以不大能体会跟别人之间交谈的关系。但从摄影中我找到了“关系”, 我可以用我想的画面,进行视觉对话。我的作品都跟人的生活经验 (human experience)密切相关。他们看起来可以很日常,也可以很神秘。我希望藉由这种主题以及视角, 以一种引导的角度, 邀请大家跟我一起上路探索。


《美国境影》邱于真 摄影


Q:《美国境影》的选题是如何确定的?您希望通过这组作品表现什么?

A:其实这组作品酝酿了有10年之久,从2007年开始,在一些特定的城市拍摄,以最受启发的城市开始,居住的纽约(New York City),第一个拜访的城市洛杉矶(Los Angeles),以及我心中的美国城市代表喜多娜(Sedona)3个地方出发, 探索心中的美国。


之后,我对“美国梦”这个题材很好奇,开始环绕着“美国梦”拍摄,但后来发现其实拍摄的题材不是美国梦,而是在美国这片土地上的美国人对于国家与生活的情感,尤其在2016年美国大选后,美国人的动荡矛盾的情感有失落、有期望。未來的美国会变的怎样沒人知道,而人们从物质转化到精神上对未来的探索与追求,对我来说是一种新“美国梦”。


作品同时也是自身试着想与美国展开的对话, 发现其实整个探索过程就是一种对于自我存在、自我价值追寻的理解。


《美国境影》邱于真 摄影


Q:人的情感不应该是丰富的吗,为什么选择黑白影调来表现?

A:色彩很多时候对讯息或叙事是加分的,但我的这一系列,我觉得黑白色调更能突显细节,包括人物的神情、光影映衬出的情感等,它带来了一种似幻似真的感受,呼应画面中流露出的情感,探索对未来不确定的氛围。


Q:作为一名出生于中国台湾的女性,为何对美国文化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和热爱?在纽约学习电影制作与互动多媒体,以及现在从事艺术创作的过程,使您对美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发生过哪些变化?

A:我觉得是潜移默化吧。成长过程中一直有着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的影响。我也是个对事物充满好奇的人,所以就会想去了解。比如,一国小家人安排学英文,就接触到芝麻街(Sesame street)。青春期被父母送进了管教严格的寄宿学校,美国好莱坞电影成了我纾解课业压力的唯一方式。到了大学,选修外国语文系,借由阅读外国文学试着去理解西方思想及欣赏别人笔中的新世界。


在美国念书这段时间,“启发”和“判断分析”是我在学校学到很受用的东西。它让我了解到,并不是所有的事都只有对与错两种答案,我应该要自己去判段分析。学校很重视思路,老师想知道你是怎么从a到b的。这对我创作有很大的影响,也反映在我的美学及表达方式上。


《美国境影》邱于真 摄影


Q:那么在拍摄之前,您会做哪些思考?如何选取想要的画面进行拍摄,会去为一个画面设定某种元素吗?还是随见随拍?

 A:两种方式都有过,有时候会事前安排拍摄内容,也有临场表现拍摄。如果是个人创作,我比较倾向后者。因为前者会让我感觉是在拍摄一组作业,而且会有要全部完成的压力。


对我来说,摄影应该是自然的,以及最诚实的呈现要表达的主题。我喜欢以好奇以及探索为出发点的拍摄,但我事前会做功课,研究将要拍摄的地点,也会有拍摄大纲。在构图中,我喜欢留白,让细节待我在实际探险中产生。但如果是商业作品,则是相反的过程操作。


《美国境影》邱于真 摄影


Q:《美国境影》曾在国内外荣获过诸多荣誉,比如2015年德国EyeEm 摄影奖,THE TRAVELER 项目的头奖得主。那么,您是如何解读这组作品,为何能频频受到评委们的青睐?

 A:我很感谢这组作品能得到中外评审的一些共鸣。作品从开拍到完成其实经历了快10年,在照片筛选、补拍上也经历了好几轮的沉淀与思考。


我想,《美国境影》是一件很真实与诚实的作品,它呈现了人的生活体验(human experience)以及情感, 同时也反映了时事。所以,观者更能有所感触。在视觉表达的精准性上,我也做了很多努力。希望《美国境影》能带给不分国籍语言的人都能有所共鸣。


《美国境影》邱于真 摄影


Q:本次入选2017《日常-心像》中外青年摄影师作品联展,作品摆脱常规的“上墙式”展览,以多媒体幻灯的形式呈现,配上音乐、文字等信息,赋予了作品另外一种观看方式。您如何理解静态照片和多媒体幻灯之间的关联和异同?您是否赞同同一组作品的多元化呈现?在中国,或者在纽约,您所看到的摄影,最大的异同是什么?

 A:我一直以摄影为主要创作媒介,很大的原因就是他的延展性, 这也可以从很多当代的摄影展中看出端倪,创作者是将摄影视为一种媒介来做作品。


摄影作品可以用裱框的方式挂在墙上呈现,也可以用专题的方式在杂志中出现,甚至被印在t-shirt上被人穿着呈现等等。我的摄影之路是从传统暗房开始的, 街头纪实如André Kertész仍是我最倾心的摄影类别。但我觉得摄影也需要与时俱进,找到一种能与观者互动沟通的平衡点,因为创作是无边界的。


多媒体幻灯的形式呈现,有日益普及的趋势,很多在美国的摄影展也开始以幻灯投影形式来呈现展览作品,如美国的Palm Spring Photo Festival ,还有我之前有展览参与的纽约的Photoville等。对我来说,以多媒体形式呈现让作品更立体,平面静态呈献则赋予观者很大的解读和诠释空间。


动态影像则给予作品一个较明确的方向,观者的情感也较容易跟着韵律起伏。但这也是对于创作者的另一个挑战,如何让动态剪辑以及文字声音为作品加分而不是干扰分心。


我觉得两者是可以相辅相成,让作品更完整。记得论语上说过:“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我喜欢山,也喜欢水,不同境界。


《美国境影》邱于真 摄影


Q:常年在国外生活、创作,您觉得西方摄影在当下有什么发展趋势吗?您如何看待当今中国摄影的发展?

 A: 我觉得趋势及脉络在东西方都是相通的。以创作形态上说,有越来越多摄影师跨出纯摄影,开始尝试多媒体叙事,或是以摄影为媒材来从事创作。


《美国境影》邱于真 摄影


Q:您从事和学习摄影的经历能否与我们分享?在摄影创作的过程中,您是如何确定自己的风格和拍摄手法?

 A: 我是以拍摄街头纪实开始的。一开始拍摄是因为对所有东西都充满好奇,没想过风格这种问题。后来,到某个阶段会开始去看别的摄影师作品或相关主题的作品,就像从婴儿进入学习阶段接收了新知识,觉得视角展开了,但同时也开始急于找到自己的定位,反而找不到自己的风格及手法。但当我放开了,开始专注于拍摄自己有兴趣的题材时,从中也做思考及研究,我找到自己想拍摄的方向和角度,自然而然在风格上就有一个雏形出现。


《美国境影》邱于真 摄影


Q:除此之外,您还有哪些主要关注的摄影选题?

 A: 我的作品都是环绕着 “冲突”(conflict) “ 转变” (transformation)以及“家”(home) 这几个概念延伸发展的。因为我长期生活在两个国家的关系,内在的文化冲击以及身为一个界在移民(immigrant)及公民(rooted citizen)中间的定位,使我对于人在异文化环境中的体验,和在历史中的疏离关系很感兴趣。


我之前的作品《疏属纽约》 (Inside Out), 现在的《美国境影》(America Seen) 以及正在进行的《独.家》(Home Alone),《再见卡斯楚》 (Adios Castro)都是环绕着这样的主题。最近对“移民社群” (Diaspora)挺感兴趣。


《美国境影》邱于真 摄影


摄影师简介


邱于真


邱于真出生于高雄,在台北求学成长,赴美取得纽约大学电影制作与互动多媒体艺术硕士,现居纽约,从事艺术创作。作品多以都市人的角度出发,以不同的手法叙事(摄影、录像、互动装置)来探讨人身处异文化环境中的定位问题,以及情感上的疏离和熟悉感的微妙关系。摄影作品曾获得2015年德国EyeEm摄影奖THE TRAVELER 项目的头奖, 美国《Black and White Photography》 杂志 2013年黑白影像大赛单幅作品头奖,Duckrabbit 黑白摄影作品集奖, 2017雅典摄影节、2017美国Photolucida Critical Mass、2017美国 Dotphotozine Award for Excellence in Photography 及澳洲 Reportage Photo Festival 的决赛入围。


曾获邀在纽约雀儿喜美术馆、新力博物馆、The South Street Seaport 博物馆、法国巴黎罗浮宫以及北京夏日数字娱乐节等地展出。 她的作品同时也出现在《Time Out New York》、《ELLE China》、《VOGUE INTERNATIONAL》、《明日风尚》、《风度Men’s Uno》、《Book Town Magazine》、《Metro Asian Food》、《Today NYC》 等杂志, 以及保罗.奥斯特(Paul Auster)的小说《隐者》的封面。


个人网站:http://photo.yuchenchiu.com

微博: @摄影师邱于真 http://www.weibo.com/yuchenchiu


编辑:蒋得好

长按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